創新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。而企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,其創新可分為技術創新、制度創新、管理創新三部分。
一、技術創新。我們說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”,只有把科學發展的新成果通過技術創新嫁接進入生產過程,使它和生產緊密結合,才能轉化為可實現的有效生產力。就目前而言,大部分企業面臨著“招工難”的困境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沖擊,唯有加快企業內部的升級,提高技術含量,才能緩解勞工源困境,促使產品更新換代,適應市場需求。
二、制度創新。企業制度包括產權制度、經營制度和管理制度。其中經營制度又稱經營機制,是有關經營權的歸屬及行使權利的條件、范圍、限制等方面的原則規定,它構成公司的“內部治理結構”。包括目標機制、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。從一些“老字號”的百年企業可以看出,企業的制度創新就是實現企業制度的變革,通過調整和優化企業所有者、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,使各個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體現,不斷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和修正完善企業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,使企業內部各種要素合理配置,并發揮最大限度的效能。
三、管理創新。管理創新就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資源整合范式,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管理。從世界發展歷程來看,產業革命的發源地美國,正因為成功實現了工業的發展,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。到20世紀,美國在借鑒英國管理理論的基礎上,曾創下了具有時代意義的管理理論,使美國經濟飛速發展,并超過英國,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。第三次世界大戰后,美國企業實現第二次飛躍,即由全面質量管理再造的方向轉變。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出現經濟復蘇以來,已經連續的經濟增長都與管理不斷創新有關。20世紀70年代以來,日本出現經濟發展的奇跡,主要得益于“技術引進”和“管理創新”的理念,我國經營成功和失敗的企業經驗也告訴人們,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,貫穿于企業生命的始終。
信息時代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,沒有一種產品,一種管理模式可以一勞永逸、永遠暢銷、永遠適用。企業要想長盛不衰,就必須在各方面進行創新。
就企業發展來說,常規管理就像在走路,創新管理則是在跳躍。拿人來說,走得快慢的區別是在平面行進10米還是20米的區別。但是走是不夠的,因為這樣你始終在平面上,可是如果在走的時候再加上一個動作—跳,那么你就從平面躍升了一個臺階。從10米走到20米,就是我們在管理中所用的改良,從一層躍升到二層,就是我們在管理中所用的創新。躍升的基礎在平面,躍升的動力在于不滿于始終在平面。
海爾總裁張瑞敏常說:經營企業的感覺“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”。創新意識往往來源于“突破常規”,突破那些毫無新意的模式和概念,只有如此才能居“山重水復疑無路”的情況下,才能看到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康佳集團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家電巨人,具有創新精神的康佳人經過反復提煉確定了新的企業理念——“創造生活每一天”。由于不斷推陳出新,康佳集團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佼佼者。
許多事例告訴我們:“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來自比競爭更快的創新”,因此,企業只有不斷創新,才能應對錯綜復雜的不缺定因素,使企業夾縫求生,立于不敗之地。
“責任、團隊、高效、創新”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,而是立說立行的行動自覺。責任是企業發展的前提;團隊是企業發展的關鍵;高效是企業發展的靈魂;那創新就是企業發展的根本。
在發展的進程中,肯定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新情況、新問題,我們要有“等不起”的緊迫感,“慢不起”的危機感,“坐不起”的責任感,群策群力、勇于探索、敢拼敢贏,少一點四平八穩、慢慢騰騰的暮氣,多一些敢為人先的勇氣,在思路上高人一等,改革上先人一步,創新上快人一拍。讓南益事業朝著健康的發展軌道直直走,步步高。